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1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 如果照着译文的字面意思看,这里的圣人明显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相矛盾了,对于理解不深的看客来说这里讲的天地似乎都和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相矛盾。其实不然,应该这样理解,天地也好,圣人也罢,都没有仁慈与否的概念(不仁是指不讲仁慈,就没有这个概念),都只是做顺道而为。就好像天降甘露,人不必言谢,不用觉得天很仁慈,天降大雨,导致洪水泛滥,也不要埋怨天不仁慈;另外,这两句话的重点其实是对“刍狗”的理解,不要理解成用完就没用就扔掉了,意思其实是人们用刍狗祭祀天地也好,圣人也罢,祭祀的时候天地和圣人与刍狗的交集随着祭祀结束而结束,不应再有任何牵扯,不用感谢,不用埋怨。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2
  • 其实,天降甘露,滋润万物也好,还是土地肥沃,孕育万物也罢,圣人常善救人,这些“仁慈”都只是普通人的主观感受而已,只是人这么称呼,可天地、圣人心中并没有仁慈与否的概念,都只是顺道为之。所以,天地又会出现暴雨导致的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导致的饥荒连连,圣人不救导致普通人未能如愿,这些所谓的“不仁慈”也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已,并不是天地、圣人本身具有的。因此,无论是人们看来的“仁慈”还是“不仁慈”,都不应该感谢,也不应该埋怨。悟透这一点,才会接近道,那么才会“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就是所说的一通百通,水到渠成,当然从其他的方面领悟也是一样殊途同归。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3

条条大路通罗马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译文: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 之前讲过,理解道德经,译文只是一个参考,即便认同那么也要深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否则这一章就不好理解了,前面才讲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里突然又到了风箱,显得很突然。因此我们要在想想,老子为什么在这里说到风箱,结合前后,我以为仍然是在说第一句,天地和圣人都是顺道而行,就是自然而然的做,不要有人为的干预,不要有自身情绪的影响。顺其自然就好,先简单理解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4
  • 橐龠(风箱):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那么就很好理解了,风箱的鼓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炉火更旺,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不是为自己,那么天地如同风箱一样,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但绝不是为了自己,只是自然为之。后半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多闻就是见闻多,也就是知识多,数通“速”,加快的意思,穷就是穷尽到头,也就是知识越渊博反而不知所措了,反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虚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零的平静状态。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5
  • 其实也很好理解,例如在某个领域的专家,都算是知识渊博的,越是往尖端研究,困难越大,反而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以至于解决不了很多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圣人怎么做呢?不能因为知道的多而产生骄傲,解决不了问题而产生烦恼,不要有任何情绪,泰然处之,不若守于中,意思是暂时忘记自己所学,让心平静下来,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或者领域入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我们有时候有些问题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我们不懂,而是懂得太多了,懂得太多反而容易受到固有知识的限制,正所谓大道至简,一些很难的问题,也许解决的方法很简单。相信“空肥皂盒和电风扇”的故事大家听过,类似还有很多,有些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去解决反而更难,更麻烦。
道德经: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殊途同归的意思图6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柚子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zivr@vip.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