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

【原文】

安塞腰鼓.刘成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陕西延安人,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最早写诗,后来写散文。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二、故事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三、理解词义

1.茂腾腾: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发的样子。

2.亢奋:极度兴奋。

3.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4.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5.蓦然:突然,猛然。

6.冗杂:繁杂。

7.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第二部分(5-27):从五个角度赞美安塞腰鼓热烈、豪放的特点。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停止后,世界出奇地寂静。与文章开头照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以高粱地为背景?

此句为全文确立了基本的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文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文中此句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片的高粱地是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高粱地为背景,衬托后生朴实的形象,为下文后生们的表演作铺垫。
2.“百十个……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把后生们比喻成“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让人感觉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磅礴的力量和疯狂的舞蹈如在眼前。腰鼓表演像骤雨、像旋风、像乱蛙、像火花、像斗虎,排比和比喻结合使用,让我们感受到鼓声的急促、舞步的活跃、身形的变幻、目光的闪射、舞姿的强健。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力震撼人心,气吞山河,这就是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写出了表演给现场气氛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壮阔豪迈的特点。

4.“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安塞腰鼓舞动时震撼人心的响声给人带来的感受,包含着力量与情感。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反复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起突出强调作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之情。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迈等性格的赞美。

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5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6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7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8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9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0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1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2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4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5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6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7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8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19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0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1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2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4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5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6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7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8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29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0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1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2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4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5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6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7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8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39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0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1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2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3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4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5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6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7安塞腰鼓课文,八语下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 +诵读+知识点+课件+习题图48

【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蓦然(mò) huì(晦)暗 jī(羁)绊 飞jiàn(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蹦跳  闪射  瞳仁  震憾

B.束缚  恬静  闭塞  困倦

C.严俊  搏击  磅礴  战栗

D.幅射  渺远  璇转  凝聚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

C.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这里脏乱的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近期本市部分楼盘已经出现了滞销情况,量价齐升的势头戛然而止。

(解析:C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驻马店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B.2022年年底,龙新村完成全村脱贫摘帽任务,成为柳江县扶贫“样板工程”。

C.河南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手机阅读将成为了河南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D.为了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不再发生,河南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所发布了应急防治方案。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负担”;C项“将”和“了”自相矛盾,可删除“将”字;D项多重否定失当,可删去“不再”)

5.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填在括号里。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 搏击!(拟人)

(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比)

(3)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比喻)

6.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示例】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

说?

【示例】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

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示例】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

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示例】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柚子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zivr@vip.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