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论语》《阳货》篇第二十五章的全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段话几乎可以说是《论语》中争论最大的一段文字:批判的一方认为孔子轻视妇女;辩解的一方认为此处的女子指不是妇女等等,不一而足。

我认为,要正确解读这段话,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 要超越“尊孔”和“反孔”的二元对立的偏见与成见。综观所有学者的解读,大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成见。而一旦有了这样的偏见和成见,其解读就具有了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尊孔”,要么“反孔”。如果是“反孔”的,必然以此批评孔子轻视妇女,甚至扣上反动的帽子,文革时就是如此。如果是“尊孔”的,必然要找出种种解释为其解脱。一方面,从情理上为其解脱,认为孔子三岁时丧父,由其母一手历尽艰辛抚养成人,因此不可能轻视妇女,何况他母亲去世后,他还费尽心力,寻访到他父亲的墓地,将其合葬,可见其孝心。这样一位既重视伦理、又具有孝心的圣人怎么可能轻视妇女呢?另一方面,从学理上为其解脱,千方百计寻找别样的文字解释。比如,钱穆先生认为,这里的小人是指男仆人,女子是指女仆人,因为他们都是靠主人“养”的人,所以才难以处理和他们的关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又如,有人认为,这里的小人是指男小孩,女子是指女小孩。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处的文字断句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而“女子与”是指孔子对其弟子的称呼,意为:你们这些弟子啊。这样一来,这段话就和女子没有任何关系了。不难看出,上述种种解释都是十分牵强的,都是由于事先有了自己的立场,有了自己的成见,才千方百计找出来的别样解释。因此,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段话,必须超越“尊孔”和“反孔”的偏见。

第二, 要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而不要放在前面。正因为历来的学者都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前面,所以才有了如此对立的争论。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就可以超越“尊孔”和“反孔”的二元对立。

讲清了这两点,这段话的理解就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了。首先要肯定的是,这里的“女子”是指妇女,不需要再绕着弯子找其它的解释。那么,一定有人会问,如果肯定了这一点,那孔子不就是轻视妇女了吗?我的回答是:非也。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轻视妇女的意识,甚至也没有轻视小人的意识。我们应该注意到,《论语》中的小人并不是像现在的涵义,指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是和君子相对,指不知也不学的人。因为当时将人分为三等:圣人、君子和小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人,君子是学而知之的人,小人是不知也不学的人。因此,孔子对其弟子谆谆教诲的就是要他们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对于小人,孔子的态度不是鄙视,而是劝其向学,劝其向善。正是这种态度显示出孔子的蔼然大度,让我们读《论语》时如沐春风。这和后世的儒家是有很大不同的。如孟子,就多了一股灼灼逼人之气。再如杜甫,更多了一股愤慨之气:“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

接下来,我们将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表明孔子对人观察十分仔细。他观察到有这样一类人,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难以相处的:近不得,远不得;近了他不尊重你,远了他怨恨你。这样一类人中就有妇女和小人。他们都太在意别人,老看别人对自己的脸色和态度,再来决定自己的心情和心态,所以表现为“近之不逊,远之则怨”。但是,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孔子却未加说明。我在这里尝试着作一点说明:女子和小人虽然都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表现,但产生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在小人,是因为不学习;在妇女,是因为社会地位不独立,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她们的心态必然以男人为中心:小时候以父亲为中心,结婚后以丈夫为中心,丈夫死了以儿子为中心。不管原因如何不同,其表现是一样的,最终都表现为缺乏独立的人格。对妇女,由于社会地位的不独立从而导致人格的不独立,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值得同情,也完全应该理解。对小人,其根源主要在自己,是无可推诿的。孔子的这种观察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算细致入微了,更何况是在2500多年前。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人并发现了人的人,他所创造的仁学就是中国的人学。从这段话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君子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否则就容易成为小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今天读这段话有没有现实意义?我的回答是:有,不仅是一般的有,而且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有人格不够独立的地方。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态度?比如,在意上级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他们的一句表扬,可能会让自己高兴好几天,甚至会忘乎所以;他们的一句批评,又可能让自己郁闷好几天,甚至沮丧不已。对于女性而言,也可以问一问自己:尽管已经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但是不是真正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至于还有一批今天意义上的小人,他们虽然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但他们的人格还根本没有独立,自己甘于、甚至乐于这样的不独立。这样的人,不是太可悲了吗?所以我认为,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就一定存在,从而孔子的这段话就永远具有警示意义,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今天读经典,是不是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既尊重历史,对古人抱一种同情的理解,不强求于古人;又在汲取他们智慧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视角,超越前人。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超越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注:本文曾刊发于《中华读书报》)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柚子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zivr@vip.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