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麦秀之感,黍离之悲)

放眼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名字不应被忽视。陈与义师尊杜甫,同时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其实陈与义并不是江西人,和黄庭坚等人好用典的习惯迥然不同,陈与义更重注重意境,擅长白描,归入江西诗派实属牵强。而在这里,我并不想陷入对陈与义所属流派的纷争,更想说说这个人,在他短暂的49岁的生命历程中,陈与义有一份文人的自觉,同样也有一份文人的无奈,呈现在他的诗词创作和精神状态中,便是一份被消解的黍离之悲。

以《墨梅》诗得宋徽宗赏识,吸粉无数

黍离之悲(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图1

生于官宦之家的陈与义自幼聪敏,为同辈所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24岁这年,也就是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他登上舍甲第,被授文林郎地、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在汝州服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凭一首《墨梅》诗得到了徽宗的赏识,入京做了太学博士、著作佐郎,据说他的诗在当时曾"洛阳纸贵",用洪迈的话说就是"京师无人不传写"。一个文人能在朝野上下众多拥趸,自然是春风得意,"忆昔甲辰重九日,天恩曾与宴城东",当他经常被皇帝召对,并能够跻身皇帝的赐宴名单,少年得志的陈与义,自然是踌躇满志,他曾在写给陈国佐、胡元茂这两个同年的诗里说:"昔吾同年友,壮志各南溟",以鲲鹏为喻,表达自己积极用世的壮志豪情。

然而,接下来的时局变幻却让这个心怀梦想的文人猝不及防,就在他刚升任省闱考官、符宝郎的第二年,他便因朝廷内讧被牵连而贬至陈留监酒税,刚到陈留没多久,便赶上了靖康之难,金兵大举南下,汴京失守,徽钦二帝全成了阶下囚。位于汴京附近的陈留当然也是重灾区,陈与义只能南奔湘汉,流离湖湘。此后,他又一路辗转,绕广东,过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达了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已匆匆即位的高宗喜其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随着南宋小朝廷在杭州落脚,他又历任徽猷阁直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最后做到了相当于副宰相之职的参知政事,历数两宋之交的文人,陈与义官职算是相当高了,连年的兵荒马乱,好像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

以宋室南渡为分水岭,抒写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图2

尽管官越做越大,作为文人的陈与义却难以放下那份充溢心头的黍离之悲。陈与义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而如果说南渡之前,陈与义的诗还多流连于风光小品,那么经过了颠沛流离的兵燹和国破家亡的丧乱,尤其是经过自陈留至临安一路担惊受怕的路途辗转,已经在陈与义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正是以宋室南渡为分水岭,陈与义的诗歌开始变得悲慨浑厚,社稷之忧,黍离之悲,一并融入自己的诗行,呈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这是诗人不为屋漏而烦恼,只愿早日克敌恢复中原;"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这是诗人雨中登楼,慨叹收复失地无可用之将……四库馆臣纪昀在读过陈与义的《简斋集》时曾云:"简斋风骨高秀,实胜宋代诸公",而检索陈与义的诗歌我们便会发现,如果没有南渡之后的诗歌作支撑,陈与义是断不能胜此称誉的。

进谏无力,只能“吹笛到天明”

然而,尽管陈与义忧国如此,却只能徒唤奈何,只能让自己的这份黍离之悲在文字中曲折隐约的呈现。他没有辛弃疾的武才,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句子;他没有陆游的健康,活了85岁的陆游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堪称中国最高产的诗人,而陈与义却刚刚三十出头就以须发皆白,走路常要柱杖,他的诗集中有三十余处直说自己是个"病夫";更重要的,是他在许多爱国名臣如李纲、张浚相继遭谗被贬之后,已经没有了抗颜直谏的勇气。

史载,当时丞相赵鼎曾劝高宗"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希望高宗能顺应民意,打回汴京,收复中原,否则可能会贻误战机,而高宗却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他们恐难于返回。身为参知政事的陈与义在旁边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说道:"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只说了一个字:"然。"但从此再从下文。对于这个偏安苟且的皇帝,陈与义既缺少坚持进谏的勇气,又无法排遣心中的忧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托病请辞。因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 "提举宫观"系衔,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陈与义索性领了个提举临安洞霄宫的虚职,辞官回到湖州,仅仅四个月之后,便溘然而逝,年仅四十九岁。


黍离之悲(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图3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黍离之悲(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图4

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陈与义辞官之后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就,陈与义一生留诗600余首,留词却甚少,仅有18首,但质量却颇高,这首《临江仙》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陈与义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徽宗朝承平无事生活的怀念,那种觥筹交错"吹笛到天明"的惬意时光,已然成为陈与义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陈与义的词集名曰《无住词》,盖因其曾在青墩溪畔的无住庵住过之故,而无住庵一名则取自《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这位常怀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的文人之所以将自己的词集取名《无住词》,还是希望自己的思绪能超尘拔俗,能从思乡怀旧中走出来,但越是如此,就越难消弭,当他的悲伤被孱弱的病体和满是议和之声的朝堂拖得气若游丝,这个无限追慕屈原的文人,最后只能徒留一声叹息,将自己的盛年,交付给一抔黄土。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柚子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zivr@vip.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